1. 主页 > 迪奥克绿植花卉 > 绿植百科 > 园艺

岩菖蒲价格

家乡三月,李白桃红,风月无边。忙趁雨霁,寻花问绿,放飞梦想。近日,又去寒山道上走了一回。

石菖蒲,别名山菖蒲、岩菖蒲、药菖蒲、香菖蒲、水剑草、坑韭根。天南星科,菖蒲属,多年生常绿草本。全草具香气。根状茎横走,呈扁圆柱形,质硬,稍弯曲,常有分枝,密生环节。外皮棕褐色、棕红色,或黄褐色、灰黄色,表面粗糙,多纤细须根——名叫虎须。幼果绿色,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。分布于亚洲,包括印度东北部、泰国北部、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与印尼等国。喜阴湿环境,多生于海拔20至2600米的密林下湿地、山涧浅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缝中。

剑叶清秀,四季常绿。生命顽强,适应广泛。因此,自古以来,深受人们喜爱。尤得品性清廉、修为高远的仁人志士钟情,比作幽兰秀竹、青莲红梅,引种庭院,供奉书斋。

明代文学家、农学家王象晋(1561——1653)就独钟此物,曾在其编撰的《群芳谱》中大加赞美。

岩菖蒲价格

我国栽培石菖蒲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《诗经》时代。《诗经·国风·陈风》有《泽陂》诗:

彼泽之陂,有蒲与荷。

有美一人,伤如之何!

寤寐无为,涕泗滂沱!

彼泽之陂,有蒲与蕳。

有美一人,硕大且卷。

寤寐无为,中心悁悁!

……

石菖蒲,喜生清泉幽谷。只要水清境幽,常年不涸,石菖蒲就能茂盛生长,四季常绿。甚至,数十年都不会枯萎。倘若水浊境污,石菖蒲则枯不能活。我们的先民便以石菖蒲的生长状况,判断水资源的丰歉,人居环境的优劣。

石菖蒲,原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。考古学家认为,早在旧石器文化时代,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元谋、陨县人、和县人、马坝人、柳江人、资阳人等远古先民定居生活。因此说,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

通过考察古代文明,专家学者还得出这么一个结论:任何古代文明,都是谷物农业发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传统的中华文明,就是农耕文明。而石菖蒲,在农耕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一直关注石菖蒲的先民发现,江河之滨、溪谷之间的石菖蒲,是百草之先生者。于是,往往以最先萌发新芽的石菖蒲,决定备耕春耕的时间。

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(约前239年)的《吕氏春秋》,在《士容论》中记载了石菖蒲与农耕文明的关系。冬至后五旬七日,菖(石菖蒲)始生。菖者,百草之先生者也。于是(在石菖蒲萌始之时),始耕(开始备耕春耕)。

冬至,是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俗称“冬节”,也称“亚岁”。

早在3000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用土圭观测太阳,并测定出了冬至——这是24节气中,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。

冬至日,一般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一旬,十日;五旬,五十日。冬至后五旬七日,就是冬至后再过57天。这时,已经是来年的2月18日至20日——农历正月十五前后。冬至后,又过了小寒、大寒、立春三个节气,进入雨水节气——气温回升,冰雪消融,雨水增多,故名。

春天到了,万物萌生,可以备耕春耕了。

可见,石菖蒲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有多密切。

因此,自古以来,文人墨客善养石菖蒲,喜画石菖蒲。还创作诗词曲赋,吟咏石菖蒲。或以石菖蒲自况,或以石菖蒲拟人。南宋诗人曾几在《石菖蒲》诗中咏道:“窗明几净室空虚,尽道幽人一事无。莫道幽人无一事,汲泉承露养菖蒲。”诗人先是自嘲,退隐在幽谷,闲来无一事。继又自我安慰,莫道闲来无一事!汲泉涤吾心,承露养菖蒲,就是陶怡心情的人生大事。多么悠闲,多么幽默,多么清高!
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,菖蒲有五种。生于池泽,蒲叶肥厚,根高二、三尺者,称泥菖蒲,也叫白菖蒲。生于溪涧,蒲叶清瘦,根高二、三尺者,称水菖蒲,也叫溪荪。生于水石之间,叶有剑脊,瘦根密节,高尺余者,石菖蒲也。根长二、三分,叶长寸许,谓之钱蒲。以上四种,都是野生菖蒲。

还有一种人工栽培的菖蒲。人家以砂栽之一年,至春剪洗,愈剪愈细。高四、五寸,叶如韭,根如匙柄粗者,亦叫石菖蒲。这五种菖蒲中,服食入药者,只有野生和人培的两种石菖蒲。

东晋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记载,韩众服菖蒲十三年,身上生毛,冬袒不寒,日记万言。又云,商丘子……惟食菖蒲根,不饥不老,不知所终。又据葛洪《神仙传》记载,汉武帝刘彻,曾在嵩山顶遇见仙人。仙人教汉武帝服食石菖蒲,能长生不老。

……

凡此种种,皆言石菖蒲之神奇妙用。

也印证了家乡始丰水之清澈,寒山境之清幽。

远古的乡贤先民,可是追随神奇妙用的石菖蒲而来?

岩菖蒲价格

远方的高僧大德,可是羡慕清澈清幽的寒山境而来?

……

有一点可以肯定,寒山道上人家,至今,犹在采集石菖蒲。

茶坑村几位阿婆告诉我,秋冬,是采集石菖蒲的大好时节。洗净,晒干,去除茎叶和须根,就是好药材。干燥、干净的石菖蒲块茎,可以卖到每斤14元的价格。

一个季节采下来,也是一笔可以弥补家用的收入。

在同茶坑阿婆的交谈中,我还得知家乡人称石菖蒲为“坑韭根”。

石菖蒲,长在山坑,叶似韭菜,根茎入药,叫“坑韭根”,还真是贴切。

坑韭根,还让我想起家乡常见的另一种俗称“地韭姜”的中草药。

中药学家称香附子。

小时候随外婆住乡间——平桥镇山头庞村,也属大西乡,熟悉采集、整理“地韭姜”的过程。

2007年5月11日,我曾在随笔《华家池的野苦瓜》中写道:

这是一味疏肝、理气的中药材,是一种莎草的地下块根。

很小的块根,还没有葡萄干大,毛茸茸地长满褐色细密的须根,调皮的男孩总不屑地称之为老鼠屎。大人们因为莎草的叶子像韭菜,块根像小洋姜,便称之为地韭姜。

老家多溪流,多沙地,很适宜莎草的生长。

因而,自古就有采挖香附子的习惯,卖到收购站,卖给药材公司,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。

但是香附子太小,整理起来很麻烦。

我们总是先全棵采莎草,晒晒干,再用小火燎,去除莎草的枯叶和香附子的须根。

虽说,香附子的根块很硬,是不怕火燎的。

但也讲究个技巧,火苗太旺,香附子就烧焦了,火力不够,又清理不干净。需要不断实践,不断积累。

为此,每到金秋时节,大人们总会带着孩子一起采挖莎草,一起晾晒莎草,然后,一起火燎整理香附子。

就在火燎整理香附子的时候,闻到了一股特殊的清香,淡淡的香,清凉的香,醒脑安神的香,我就喜欢闻这样的香味。

后来,我才知道,那是一种书香,像芸香草的香味一样,读书人闻着喜欢,小蛀虫闻了逃逸。

……

石菖蒲,喜山谷,恋清泉,是珍贵的药材,芬芳的香草,更是性清高、味淡雅的谦谦君子。

爱此寒山道,爱此石菖蒲!
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- -

邮箱:ilanse@126.com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