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迪奥克绿植花卉 > 问答栏目

佛光寺文殊殿,佛光寺的历史意义

唐风悠悠吹不尽,凿岩建寺已千年。任何一人到访佛光寺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千年唐构东大殿,寺中其余建筑多只是一带而过,即使是国内极罕见,至为宏伟的七开间金代巨构——文殊殿。

文殊殿初看外表平凡,但却是现存高古建筑中,首屈一指的悬山顶建筑实例,殿宇保留了许多宋代建筑规制和手法。殿内的空间营造更是大胆创新,面阔七开间,进深八架椽,却仅用金柱四根,创造出极为宽敞的礼拜空间。此外,殿内还保存了七尊金代塑像,壁上留有大量明代罗汉壁画。

木构、壁画、彩塑三位一体,坐北面南的文殊殿虽为东大殿的光芒所掩,但朴实的外表下自有其独特的韵味。

罕见的七开间悬山顶建筑

从山门走进佛光寺,第一进院的左手边即是文殊殿。1937年,梁思成调查时曾判断为北宋中叶所建,1950年夏,中央文化部雁北勘査团复査时,发现了脊槫下有金天会十五年(1137)建的字样,时即南宋初绍兴七年。

从文殊殿内和殿前诸碑记来看,此殿在明弘治年间、清康熙六十年(1721)及乾隆五十八年(1793)均曾重修。

文殊殿坐北面南,砖木结构,面阔七间,进深四间,单檐悬山顶。悬山顶,在宋代称为“不厦两头造”,等级不高。在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里,这种屋顶形式出镜极多,然而,千年之后遗存的悬山顶唐宋建筑可谓凤毛麟角。

▲清明上河图中的悬山顶建筑

文殊殿的屋顶留下了各个时代修缮的信息。瓦作与唐构东大殿相同,仰覆板瓦盖顶,应为重修时统一更换。殿脊的琉璃脊刹,元代补修时添配,由两具鸱吻合成,中雕力士,头顶珍宝;上面两层须弥座,下座雕海兽;再上四方短柱,上下亞形台座;最上放宝珠。

脊端的鸱吻,大口吞脊,卷尾雕龙。

两际悬山搏风板,正中安瘦长的悬鱼。

▲文殊殿山面图

从屋顶往下看,文殊殿檐下斗拱复杂多变,前后檐共用了四种不同的斗拱,补间铺作出斜拱,如花绽放在屋檐下。

▲文殊殿斗拱仰视图

1、柱头铺作:五铺作单杪单下昂。第一跳施云栱,与华头子相交承下昂,第二跳施令栱,与长大的批竹耍头相交,并承通长替木。乳栿延长制成衬枋头,与橑檐槫下的枋相交,为明清挑尖梁头的雏形。里转华栱三跳。

柱头普拍枋两端出头,阑额不出头。普柏枋比早期有所加厚。

▲前檐明间柱头铺作,出自《梁思成全集》

▲前后檐柱头铺作和里转

2、前檐明间和次间铺作:五铺作双杪,里转双抄。栌斗里外各出四十五度斜华栱两道,外跳华栱跳头上又出四十五度斜华栱两道,第二跳跳头承令栱交隐。里跳第一跳偷心,第二跳承令栱交隐,以承托素枋。

▲前檐明间次间补间铺作,出自《梁思成全集》

企业回无锡灵山后花园是经江苏省批准成立的经营性殡葬服务场所,地处无锡市灵山胜境景区西侧,于1996年与灵山大佛同期开光设立,灵山后花园共占地150亩,东、西、北三面环山,南面远眺万顷太湖碧波,坐西北而朝东南,登高临下,犹如一把“太师椅”,藏。

▲前檐明间次间补间铺作外檐和里转

3、前檐梢间和尽间及后檐明间补间铺作与前檐明间补间铺作大致相同,但是正面中缝跳头上不出斜拱。其前面后尾完全相同对称。

▲前檐梢间和尽间及后檐明间补间铺作,出自《梁思成全集》

▲前檐梢间和尽间及后檐明间补间铺作

4、后檐次间、梢间、尽间补间铺作:五铺作里外双杪。第一跳华栱跳头承异形栱,佛光寺的历史意义,第二跳承令栱与麻叶云耍头相交。里转与外跳相同,但第一跳偷心不用云形栱。

▲后檐铺作

文殊殿正面中心三间设门,从形制看,门亦是原物。门上各悬匾额一道。“清风远播”、“丛林第一”为明代旧物,“古今一照”则是清康熙年间所添。

▲文殊殿正面图,来自《营造学社汇刊》。

两梢间开直棂窗,尽间砌着砖墙。山面和后面也全砌砖墙,只在后面当心间开一道门,上悬“佛光古刹”一匾,清雍正时增补。

精巧的减柱造梁架设计

佛光寺文殊殿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(1137),在木构建筑技术上有独到之处,即用“减柱法”。既节约了材料,又使殿内空间宽敞,是金元时期的一种构架手法。

从正门进入殿内,第一感觉是异常空旷。

殿的平面,面阔七间,进深四间,正面见八柱,侧面见五柱,按正常做法,在纵中线上不用柱,前后梁槽各六根,要用金柱十二根,文殊殿实际只用了四根,节省柱材八根之多。

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。寺东南北三面环山。寺宇因地势建造,高低层叠,坐东向西。寺内唐代木构大殿、彩塑、壁画、墨书题记、金建文殊殿、魏唐墓塔、唐石经幢等,都是具有高度历史、艺术价值的珍贵文。

▲文殊殿平面图,来自《营造学社汇刊》

▲文殊殿当心间剖面,来自《营造学社汇刊》

▲文殊殿纵断面图,来自《营造学社汇刊》

具体做法是前槽两金柱设于两次间外侧,上面的内额长达三间面阔的长度,而两侧的内额则长二间。后槽两金柱设于明间两侧,立在当心间,所以两旁的内额各长三间。

此殿建筑结构之奇特,手法之大胆,是宋金时期减柱造的一个奇迹,殿内空间高广宽阔,视觉敞朗舒展的效果由此营造而出。

但这样的结构也带来了一些额外问题。前槽当心间和次间的内额长贯三间,其广厚仍然同长一间的额一样,难以负荷四椽袱及乳袱各两缝之重载,所以在它下面增加一道巨大的由额,由额和内额之间用仰覆合㭼与乳袱尾相交。内额之上用普拍枋,其上用大斗以承托四椽袱。内额之下,从柱上伸出巨大的合㭼来承托。

▲前内额(当心间、次间)示意图

即使采用了这样的复合构架,受力还是有不足,由额仍然出现下弯变形,以致后世不得不加立辅助的支柱。

▲前内额(当心间、次间)

与前内额不同,后内额的结构问题在两侧三间之上。其柱头间的内额用材比前由额小得多。内额由额之间也立侏儒柱,辅以合㭼与乳袱尾相交;但在两侏儒柱之上另加绰幕枋,以相联系。

绰幕的两端更安叉手,将内额上的荷载转引到由额的两端,构成在原则上近乎近代“人字柁架”的构架。内额中间之下现在用小柱支起,同样是因为这桁架已开始弯沉,后世所加作为补救的。

▲人字柁架示意图

▲后内额(梢间、尽间),细立柱上方就是“人字柁架”

在横断面上,文殊殿属于法式所谓“八架椽屋前后乳袱用四柱”,但因内柱之不规则排列,遂使四椽袱之重量多由内额承托。四椽袱共计六缝,当中的四缝都是一头在内柱上,一头在内额上的。惟有梢间尽间之间的一缝,则两头都在内额上。

▲文殊殿梁架图

四椽栿上用驼峰大斗承托平梁,平梁之上立侏儒柱和叉手以承托脊槫。各缝之间都用襻间联系。

▲四椽栿梁架

文殊七尊彩塑

文殊殿彩塑位于殿内中央高高佛坛上,佛坛宽至一间,和殿内空间相比较小,似乎不成比例。坛上东西两侧筑有矮墙,有木作神龛遮护,北侧安板壁作扇面墙,上方彩绘平棋封顶,四角为柱。

佛坛上分布着七尊塑像,主尊文殊菩萨骑青狮居中,左右侍立二胁侍菩萨,均南面而立。左前为驭狮人和圣老人,右前为均提童子和佛陀波利。

▲东大殿文殊五尊

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殊七尊,像虽塑于金代,但明显仿造于东大殿,唐风浓郁。

佛坛中央文殊菩萨骑狮像,高约四米,青狮高大,四爪蹬地,腿部肌肉隆起,右腿向前迈出,头部转向左侧,双目圆睁,张血盆大口。

文殊全身贴金,头戴花冠,面相饱满圆润,神态端庄。上身着圆领上衣,胸腹间玉带束扎裙裾,肘部袖边呈火焰形,双肩披帛。下身着裙裾及衣带敷搭于莲台。右腿盘曲,左腿垂下,跣足踏莲花蹬,结半跏趺端坐。

二胁侍自然站立,均带花冠,弯眉似镰,神情庄重。袒胸露臂,佩璎珞。斜穿内衣,胸腹间束扎,披天衣帛带,下身红色裙裾裹覆,腰间绸布束扎短裙。西侧胁侍双手合十,东侧胁侍双手一上一下,于腹前作手印,跣足立于莲台。

均提童子塑造的娇小、稚气,双手作拱于胸前,跣足站于莲台之上,身体圆润,天真可爱。驭狮人于阗王,胡人长像,昂首挺胸,强壮有力。

佛陀波利位于西侧,也作胡人面目,双手合十,腹部腰带携带经书,应是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来华故事。(详细见五台山尊胜寺|五峰咽喉,思阳岭上清凉境。)

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年间,殿的四壁原来都有壁画,可惜在修葺大殿檐墙和依壁塑造罗汉像时被毁。后世仅存有前槽北次间和两梢间拱眼壁外侧3幅,南北内槽前间和后间拱眼壁外侧4幅,后槽明间、两次间和两梢间拱眼壁外。

圣老人即文殊化现指点佛陀波利之形象,头戴儒冠,双手相交藏于袖内,服饰简洁,典型的汉人形象,极具写实之风。

▲佛陀波利、均提童子、驭狮人、圣老人

文殊殿彩塑虽仿东大殿唐塑,但风格仍有明显不同。菩萨像略显圆润,却带几分清秀,少了丰腴之态。僧人和老者,更为写实,世俗化特征突出。具体到人物造型,特别是佛像、菩萨像,“眉弯似镰”似乎成为一种独特手法,这样的“弯眉”在大同善化寺金代彩塑作品中,表现得同样明显。

在晚唐时期,佛光寺经过了一番重新修葺之后,也因为当时统治者不允许佛教发展,伴随着佛教衰败,佛光寺也逐渐沉沦,除了宋朝时期的文殊殿一些小的修筑之外,渐渐被外界所遗忘,珠玉蒙尘。 直到后来,在我们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跟林徽因坚持不懈的寻找。

▲文殊殿一组彩塑特写

▲大同善化寺辽金塑像,弯眉如镰

明代罗汉壁画

佛光寺文殊殿

文殊殿东、西、北三面墙壁下部绘制有明宣德年间罗汉壁画259尊,现存248尊,101.35平方米。所绘罗汉像分上下两层排列,下层罗汉坐于岩石之上,上层置于下层罗汉身后的中间,坐立穿插,相互交错,显得规整有序,却不呆板。

文殊殿壁画没有留下绘制年代的笔墨,但是在东大殿廊下有明代铁钟,其中有宣德五年(1430)铭文云:“今有京都顺天府蓟州盘山北少林寺住持随宝岩,并门徒首座明月堂,于宣德四年六月内,游礼五台山清凉境界,到大佛光寺.....诣寺之时,毫光满刹,久而不能散。岩等哀愍痛切,于正殿并文殊殿内发心塑造罗汉五百尊。”可见,东大殿罗汉塑像和文殊殿罗汉壁画均作于宣德四年到五年之间。

▲东大殿廊下有明代铁钟

罗汉衣纹以墨色勾勒,兼以深红或青蓝等色。服饰多着僧袍,内穿僧祇支,色彩有红、白、黄、绿、青、赭,各色相间,分明显著,红色较多,力求变化。

壁画中特别珍奇的是吹奏乐器的罗汉,有吹笙的,有执如意的,有带小锣的,有拿小鼓的,还有其他打击乐器。壁画虽然局部表现了佛教乐器,却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寺庙中唯一体现这种题材的壁画。

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,清风远播,台内台外各寺皆有文殊殿,有的甚至将文殊殿作为寺中主殿。“佛光寺之文殊殿,广袤雄杰,甲于台山诸刹”,康熙六十年《重修文殊殿落成碑记》中所言虽有过誉,但文殊殿的构造恢宏中带着精巧,彩塑和壁画亦独具一格。

“蔌草为衣,或狮为舆。千变万化,无二文殊。虽然觅则不可得,五台山色犹如如”,细看过佛光寺文殊殿,抄撮成文,别无发明,最后以宋时诗僧释惟一《文殊赞》一首列于文末,是为记。

《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》,梁思成

《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》,佛教建筑

《明代五台山佛光寺》,壁画艺术博物馆

殿内图片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- -

邮箱:ilanse@126.com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